國內外許多生物技術公司都非常關心分子診斷,可說起分子診斷,人們又都覺得很迷茫,或者失望,因為沒有什么醒目的代表作,也沒有一些像IT行業的Word、Excel、PPT那樣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KA)。
為什么?
首先,我們要看看到底什么樣的應用才能算得上是KA。我認為,所謂的KA就是“許許多多的人每天都用得到的應用程序(App)”。
iPhone上有幾百萬個App,可像“微信”這樣的App又有幾個?
過去二三十年,在羅氏對PCR(聚合酶鏈反應)技術的壟斷下,分子診斷的成果屈指可數,qPCR定量檢測病毒“Viral Load”可以算是一個很好的應用,現在的一些“伴隨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也是一些很好的應用,再就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診斷。
可是這些診斷的市場空間都很有限,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KA。細細分析,缺少KA的原因有技術層面的,也有很多是市場方面的。
缺少實用性
KA的前提是“有用”,而分子診斷所面臨的大難題就是實用性。
許多病原體診斷對醫生來說沒有指導意義,或者是臨床意義不大,不是不能完全取代現有的方法,就是提供的信息對醫生治療病人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指導意義。對臨床沒有真正的指導意義,就不是“每天都用得著的App”。
在技術層面,分子診斷門檻太高,需要訓練有素的科研人員才能完成核酸提取、擴增、檢測的實驗步驟。而且,它對硬件的要求也很高,包括儀器投入和實驗室環境建設(防止擴增產物污染導致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