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出限是分析測試的重要指標,對于儀器性能的評價和方法的建立都是重要的基本參數之一。在日常檢測過程中,檢出限為具體量度指標,特別是在痕量分析中,痕量分析誤差與樣品含量相對于檢出限的倍數相關聯。檢出限的確定對于分析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對檢出限的忽視有可能導致檢測結果的不確定度增大。長期以來,各個領域的檢測人員針對檢出限概念、估算方法及在各個不同領域的應用都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像分析儀器在測定過程中存在與噪音相區別的小信號檢出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分析方法能可靠測定物質低含量的界限問題,這兩個概念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實際應用中,儀器檢出限、方法檢出限及樣品檢出限及測定下限的概念經常混亂。
在檢驗檢疫行業中,進出口產品的種類繁多,涉及的領域也是多種多樣,對檢測人員的要求高,為保障進出口產品質量把關服務的有效進行,合理的使用儀器分析,科學有效的評估儀器分析,都要求在儀器的檢出限等各項指標上有個清晰完整的認識。為理清在檢出限概念和層次上的認識,本文將對檢出限的概念、分類和影響因素進行詳盡的探討。
一、檢出限的概念
1947年,德國人Hkaiser首次提出了有關分析方法檢出限的概念,并提出檢出限和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準確度一樣,也是評價一個分析方法測試性能的重要指標。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U-PAC) 于1975年正式推行使用檢出限的概念及相應估算方法,于1998年又發表了《分析術語綱要》對檢出限檢出,檢出限的定義為:某特定方法在給定的置信度內可從樣品中檢出待測物質的小濃度或量,公式表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