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診斷病理在中國人們心目中究竟是一什么位置?其存在的價值應該是什么?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及今后的相當時間內如何擺正其位置和促進其發展,是我們每一個病理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臨床診斷病理已有150多年的歷史(1858年威爾嘯開創細胞病理學開始至今),但真正在中國發揮作用不足100年的光景,解放后有了充分地發展,在80年代后期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為中國醫學診療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經濟轉軌時期,在人們思想普遍浮躁的狀態下,在一味創新求變、追求疾病分子水平研究的驅動下,人們把臨床病理放在了一個不應有的位置——視為檢驗科但科室收益卻遠差于檢驗科,視為醫技科室,診斷和作用卻與臨床不相上下,甚至是“醫生的醫生”。
臨床醫師普遍認為病理是后的診斷,但給你一塊組織,得出一個準確、即時的診斷是應該和必然的,往往不給病理提供詳細的病人相關資料,也不與病理醫師進行交流,他們不理解病理的局限性(只能對送來的組織進行選擇性的形態學觀察)和得出一個準確病理診斷的曲折復雜過程——需要全面的臨床、影象和檢驗結果的資料,足夠大的送檢組織,另外送檢組織在病變中的位置、疾病所處的不同時期、疾病本身在形態學方面體現出來是否具有特異性、診斷醫師所具有的經驗…….都對診斷帶來變數。
在大多數醫院行政領導及普通老百姓看來,病理是一檢驗科,形同生化、臨檢、微生物,結果應該一次性,出來應當快速、客觀,他們不理解病理過程的復雜性——深切、補取、作特殊染色、作免疫組化、作電鏡、作必要的分子檢查,有的甚至作了以上工作仍不能明確診斷,還需要傳閱、討論、會診,以至于后仍拿不準診斷——由于病理診斷是一個主觀判斷客觀的過程,形態學的相似性和疾病的階段性導致病理診斷的困難性,再有目前病理醫師是“全科醫師”(需要對臨床各科送來的標本進行診斷,各種疾病的病理診斷名稱近5000個,病理形態學特征10000余個——即使是計算機,也有程序運行出錯的時候,何況是人啦!!!)。
這種“全而不易精”容易導致一些疑難病例的誤診,因此在診斷方面,大的原則診斷(良、 |